
Sheherazade(雪赫拉莎徳)是故事《天方夜譚》裏頭那位善長說長篇故事的美麗王妃的名字
這部管弦樂作品的中文譯名普遍稱為《天方夜譚》,是有混淆視聽之嫌
一向認為
,我們應當以開放的胸襟與視野來欣賞不同風格與概念的古典音樂。
結果常常的發現,那的確是個說來容易做來難的一件事。古典音樂都如此了,更不用提其它類別的音樂了。從Folk到Krump,對音樂的喜好,大多數時都只是取決於個人的脾性,與音樂本身的藝術成就是沒有多大的相關的。
就還是繞回到古典音樂來說吧,再怎麼崇高的莫札特也是可以讓有些人聽到坐立不安或枯燥不已;有些人欣賞華格納的「主題動機」,有些人卻覺得那純粹是騙吃騙喝的技倆。這一切就端看愛樂人從空中浮懸的音符裏聽到了什麼,感受到的什麼。
對我而言,林姆斯基-高沙可夫(Nicolai Rimsky-Korsakov)的《天方夜譚-Sheherazade》算得上是一個最好的例子。十幾年來,我對於這部作品從來就沒有多大的喜好。聽來聽去,總是覺得整部作品過於煽情做作;銅管不時的震懾咆哮,更不必提到第一樂章裏頭六八拍的低音弦樂部了,從頭到尾硬生生的、鑿痕累累的想作出船隻在兇惡的波濤中航行的情景...
故事上呢,則更是無法認同音樂裏頭的劇情結尾。當所有三妻四妾的男人們大享豔福之際,那些不忠貞的妻子們卻在終了時全都不得好死。這或許可以歸因於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吧,畢竟林姆斯基-高沙可夫不應當為這個非出自他筆下的故事負責。也還好,在個這界上還是有些其他角落的人們認為「溫莎地方的妻子們」應當快樂,而且「風流的寡婦們」也是有權享受一首圓舞曲。
扯了半天,原來只是在找藉口來介紹一張改變了我的想法的CD:
俄國指揮家葛季夫(Velery Gergiev)指揮基洛夫管弦樂團(Kirov Orchestra)的《天方夜譚》。
話說在前頭,改變了的是對音樂的想法,而不是認同了假道學的吃人禮教。
當初在Borders Bookstore看到這張CD 的時候是被封面的色彩與設計吸引了,看在封面的份上順手掛上耳機試聽。聽了三分鐘之後,這才真是恍然大悟,原來十幾年來的偏見,來自於沒有人重新分析、檢視與詮釋這部作品。舊時代的大師們一個比一個想突破音樂的戲劇性,只為《天方夜譚》帶來了層層疊疊揮之不去的壓迫感。而這裏所推薦的「新」《天方夜譚》並非在詮釋上無所謂的戲劇性可言。相反的,指揮葛季夫將真正屬於舞台的戲劇性,宛如《雪赫拉莎德》夜夜訴說故事一般,以精雕細琢的細部呈現方式來表達。同時在音樂流暢性與條分理析的拿捏之際,去除了矯飾的表現成份,為欣賞的人留下了更多喘息與想像空間。
俄國指揮家葛季夫並非以交響曲的風格來演奏這首作品,而是以芭蕾舞配樂的韻律來推動整部作品。為芭蕾舞演出時的伴奏,必需要考量到在演出的節奏上是否合理,畢竟台上的舞蹈才是真正的主角。令人驚訝的是,葛季夫為這部作品所作的詮釋與演奏可以讓人有那種「雖看不見芭蕾,卻能感受得到芭蕾」、想要手足舞蹈的衝動。我想這也是當初老林姆斯基-高沙可夫在寫作時始料未及的吧!
這部作於1888年的作品,必須要感謝芭蕾舞製作人迪亞吉列夫(Sergei Diaghliev)在1910年慧眼識英雄地將它翻製成一部芭蕾舞劇。或許也因為如此吧,終於有人記得,《天方夜譚》的詮釋是可以拋開震懾迫人的追趕形式,而展現美麗王妃《雪赫拉莎德》以她的美貌與智慧,訴說一千零一夜不盡的故事,最後才贏得了蘇丹王的歡心與信任。當然,也改變了我對這部作品價值的看法。
2001年完熟的錄音技術展現了音樂中難以想像的細節,場景空曠、溫暖,各項樂器演奏極為清晰,SACD版動態更是驚人,不相信的話去問店長。CD中還包括有包羅定(Alexander Borodin)的《中亞草原-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》,以及巴拉奇列夫(Mily Balakirev)的《伊思拉美-Islamey》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Sheherazade
Conductor: Valery Gergeiv
Kirov Orchestra
23-25 November, 2001
Mariinsky Theatre, St. Petersberg, Russia
Philips 289 470 840-2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